《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18年度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事件评选

   期次:第19期      查看:49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党委中心组定期召开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学习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等;隆重举行庆祝建党97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组织中层干部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接受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为主题的集中培训。


   2.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在新的形势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上来。全校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顺利完成集中换届选举,换届工作平稳有序,换届纪律风清气正;组建两个巡察组,对四个基层党委(党总支)开展首轮校内巡察工作;文学院中文系党支部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3.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积极组织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级机关工委、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承办第二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之“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获四项单项奖和优秀组织奖,彰显了学校思政育人成效;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积极推动我校美育工作健康发展;举行“守岛英雄”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来校成功演出两场;学校官方微信获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关注量升至七万。


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

  4.各级领导关心指导我校发展。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点名表扬我校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听取我校工作汇报;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ElenaMan鄄aenkova、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来校考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沈晓农、矫梅燕、于新文分别来校推进局校合作;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来校推动名城名校深度融合发展;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特色兴校,气象万千》报道我校办学成绩。


   5.《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南信大开放办学的实践与启示》,阐释解放思想如何使我校走出一条行业特色大学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围绕“南信大精神”大讨论,开展征文活动、校史知识竞赛等,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举办“40年来路,那些感动我们的故事”演讲比赛、“我与改革开放同行”教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迈进新时代,幸福舞起来”教职工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全校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集中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盛况。


   6.全面挺进全球主流大学排行榜中国高校前80位。位列U.S.News2019世界大学排名内地高校第54位;位列QS排名中国高校并列第74名;位列软科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79名;上榜泰晤士排名全球501-600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并列第15。


   7.新增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目前,我校已有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在自然指数(Na鄄tureIndex)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也成为高水平科研成果增长幅度最大的中国高校。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8.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一次性增列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博点覆盖所有本科专业。


   9.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是国科大签约合作的第一所地方高校。两校开展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授课过程均由双方共同完成,并择优选拔1/3的学生攻读国科大研究生。首批招生310人于9月顺利入学,分地理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和电子信息类三大类,每个大类下设4个专业方向,两校的合作模式将作为范例予以推广。


   10.跨界合作、多元协同,共建机制再升级。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联合举办“科教融合、校所对接”交流活动,中科院20家科研院所的70位专家集中来校洽谈合作与学术交流;与中科院生态所、南京湖泊所,以及中船重工第七二四所签署合作协议;与江苏省社科院签署“升级”版共建协议;作为首个合作高校,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与北京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拓展与应急管理等行业部委的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科技等知名企业签约合作;推进与熊猫电子、京东集团、中国华云、中科三清等企业合作。


   11.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国家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国家防灾减灾服务社会的业务需求,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建气象模式联合实验室、气象云系统、华为学院、智慧南信以及开发气象一体机等。


   12.始终与气象事业同频共振。校长李北群受聘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中国气象局向我校赠送风云四号业务系统,支持我校气象台和综合观测基地成功升级改造;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成立暨第一次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先后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以及四川、黑龙江、辽宁、江西、贵州、海南、安徽等10家气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廖宏、周波涛入选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作者名单;我校教师首次亮相中央气象台早间天气会商;荣获中国气象学会 “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国家首席预报员走进我校为本科生授课;首次五省气象部门生源地实习结束;与新疆气象局合作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13.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建人才培育“新生态”。推出安心工程“N+10”政策,推动薪酬改革、职称评聘、团队组建、人才培育等新理念、新举措;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持续实施 “校长面对面”“全球邀约高被引作者”等人才引进举措,举办港澳、西南、东北等六地“一站式”专场招聘;构建全天候、立体化、一站式人才联络与服务系统,实现服务模式由“牵、引”向“助、推”转变。


   14.成立江苏省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依据“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的运行机制,已吸引来自欧洲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工程院等的8名院士加盟,推动我校率先建成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聚集区。


   15.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全年招聘博士以上高端人才120多名,其中50%以上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全年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20人 (次);获批江苏省特聘教授、“333工程”第二层次、双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项目50项,其中江苏特聘教授入选人数居全省高校之首。


   16.“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江苏唯一以省属高校为牵头建设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此次教育部共认定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有4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入选。


   17.刘青山教授获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批2018年度“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项目2项;获批120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其中杰青1项、优青2项、重点类项目4项,获批经费6541.192万元;陈海山教授和刘青山教授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实现了我校在该项目上的重大突破,位列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校排名第25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1项,中央财政经费2229万元;参与5个重点专项课题16项,中央财政经费4730万元。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3项;获省部级奖项5项。


   18.多项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李天明教授团队在美国气象学会期刊BAM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大气环境中心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科研成果;管兆勇教授团队、李文铠博士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刘毅教授团队在遥感类顶尖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研究成果;张明道副教授在工程、材料与化学领域公认的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热点文章;气候动力学研究中心成果入选《Scientific Reports》2017年度TOP100学术论文;章炎麟团队在大气化学重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连续发表3篇论文;李旭辉教授主持完成的“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项目荣获2018年度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19.承办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这是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39年来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中国高校举办;举办第四届云计算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央视连续两天作会议报道;召开第一届GEOS-Chem亚洲会议、陆地生态系统与农林气象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温室气体通量国际研讨会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分别获评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召开全校社科发展大会;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


   20.我校与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气象谷,共建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2018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年会暨气象产业大会在我校召开;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等签约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项目;深化校地共建,建设气象特色小镇;聘任来自省内各行业的12名产业教授;江苏天技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天技科技励志奖学金”;持续推进与南通市通州区、苏州市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合作;与六合区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


我校与江北新区签约


   21.首次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与《环境科学概论》4门课程获批,获批课程数量位居全国第51位。


   22.汇聚优质资源,打造“金课”。构建通识类、专业课程类、公共基础类、创新创业类四大模块的南信大 “金课”体系。大力推行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团队融合、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贯通、英语课程多元化、课程选择自主化、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动态化,为各种类型的学生定制合适的英语课程,学生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满意度超过80%。


   23.构建“三位一体”的专业认证体系。2018年材料物理、环境工程2个专业接受专家现场考查,2019年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获批受理;组织编制了大气科学类理学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对标国际,启动了化学专业的国际认证。


   24.“信大云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2018年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人次达 2400余次。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5项一等奖,获奖层次与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项目一等奖、首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成果展决赛一等奖;承办第四届江苏省“互联网+”大赛决赛;韩硕同学获评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傅宇同学受邀在省教育厅学习座谈会上汇报工商管理研究生党支部党建工作;陈曦同学荣获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校园青春榜样”荣誉称号。


   25.银燕教授当选江苏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朱彬获评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金双根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陆春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德国籍专家KlausDieterFraedrich荣获“江苏友谊奖”;两位外籍专家Dr.FranzMartinSCHNAITER和Dr.TimothyJohnGRIFFIS成功入选第五批江苏 “外专百人计划”名单;赵海坤荣获2018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论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接续师范传统开展教师教育;推动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26.狠抓教风学风建设。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怎样学、为谁学:高校学风建设的主题》;各学院将学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教学与学风督导组,出台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多方动员和组织学生报考研究生,多举措为考研学子提供服务;修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落实 “周检月报”制度,进一步强化学生行为规范。


   27.校领导组团当“班主任”,助力新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校领导赴江苏12个地市开展“校长面对面”活动,暑期亲赴各地为新生送达录取通知书;20名学生受聘第二届学生校长助理;2018年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再创新高,生源质量与数量稳中有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首次加盟“专转本”13个专业录取分数列全省第一。


   28.首次开设校史文化类课程《信大史话》,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展示我校发展的纵深轨迹。举办“名家面对面”主题系列报告会,曾庆存院士、秦大河院士、欧阳自远院士、吴为山教授、陈俨少将、黄培义少将等为新生作入学教育主题报告;首次承担省内少数民族学生自主集中培养任务;作为学校大类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尝试,成立龙山书院。


   29.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翻番增长,生源结构明显优化。首次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次满额获得江苏研究生创新活动三大项目申办权,即江苏省研究生无人机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江苏省研究生“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暑期学校、江苏省研究生“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学术创新论坛,成功承办,影响广泛;承办第二届江苏高校研究生院院长工作讲坛;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奖项45项,为历史最好成绩;在2018年江苏省优博优硕论文评选中综合入选率达百分之百;“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生导师团队”获江苏省 “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荣誉称号。


   30.滨江学院无锡新校区正式启用,喜迎首批2545名新生。滨江学院新校区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等11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设有3个博士专业、6个硕士专业、2个本科留学生专业;学院还与无锡市能源、交通、环保等20多个行业领域的企业签定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协议。


滨江学院无锡校区启用


   31.我校代表团访问世界气象组织。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首次举办高级管理研讨班 (部长级)。目前该中心已举办126期多边、37期双边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名学员。3名学生经选拔赴世界气象组织挂职锻炼。


   32.成功举办首届“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挪威大气研究所等签署合作协议;我校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入选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前期入选的雷丁学院和数字媒体艺术项目顺利通过教育厅的中期考核。


   33.学生国际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设立本科生出国(境)学习校际交流奖学金,同时推出系列长、短期校际交流项目。2018年,我校各类出国项目累计已派出学生共计382人:其中三个月以上交流生228人,短期交流生154人。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十年来共培养了来自108个国家的1500多名本硕博学历生,2018年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652名留学生来我校留学,并实现了南京、无锡两地留学生协同培养。


   34.港澳台工作全面开展。已与8所台湾高校、2所澳门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涉及科研合作、师生交流、高层次人才聘用等。2018年我校共接待港澳台来校交流学生178人,派出134名学生赴港澳台高校参加交流。目前学校聘用台湾籍教师6人,来校交流教师13人,我校赴港澳台参加交流教师23人。


   35.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侨界联合会,成立江苏省侨界专家联合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侨联副主席、党组成员隋军,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黄仕亮,中国侨联副主席、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周建农等来校指导统战工作;成立校欧美同学会;成立校农工党支部,我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增至5个。


   36.男乒包揽泛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单打冠亚军。男排、女足斩获省运会三连冠、沙滩女排卫冕冠军;跆拳道队获省运会三金一银两铜;击剑队包揽省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女重剑甲组金银铜牌;在人民网“2017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中位列全国第41名、江苏第1名;成功举办校园马拉松比赛、体育文化节。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教职工文艺汇演,开展全校教职工风采艺术节、趣味运动会、校园健身走等活动。


   37.文园学生公寓20、21、22幢如期交付,首期三栋宿舍率先实现集中供冷供暖供热水三联供。大礼堂、藕舫园、水塔公园、长望塔、中苑老食堂、北辰楼东阶教室、雷丁学院智慧教室等地出新改造,改造升级后的南阶“考研教室”迎来首批“入驻”的考研学子;西苑校区建成赛事标准的灯光球场,进一步满足体育教学、师生锻炼需要。


   38.学生食堂6个楼面升级改造完成,就餐学习环境得到极大提升,被师生评价为“网红食堂”。校内增设了快递服务中心、校园咖啡厅、京东便利店、天猫超市和学校官方文创商店等,极大方便了师生生活;开通地铁站到学校的接驳车及校园巴士,校园交通服务大升级。


改造后的中苑老食堂

  39.打造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梳理122个业务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首次实时展示“大数据”智慧迎新;完成169间标准化考场的升级改造;成功上线“虚拟校园卡”系统,满足师生移动支付需求;开通Eduroam访客网络;学校主页成功改版,同时完成50余个二级网站改版,进一步提高了校内网站安全性和整体性。


   40.2020年国际气象教育大会暨庆祝建校60周年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以筹备工作为契机,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注重学术引领,彰显国际化特色,有效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集思广益、细化工作,统筹有序推进,加强开放办学,力争为学校60周年校庆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断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主流媒体刊发外宣稿件近400篇,国家级媒体刊发数量年增长41.6%,在人民网发布的2017-2018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中排名全国49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5351次访问,全刊已有36203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