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他们的课,想走神都难﹄

——记《天气学原理》教学团队
   期次:第2期      查看:30   

▼《天气学原理》在线课程建设研讨会

▼《天气学原理》教学团队带头人王黎娟

▲《天气学原理》校内教学团队

“九月,风渐起。风是大气的运动,那大气所受到的力又有哪些呢?”9 月初,我校《天气学原理》课程组在慕课平台发出新公告,预告新一节课将讲解大气运动的“幕后推手”们,公告刚推送不久,同学们就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相告“新课程马上开始啦,小伙伴们赶紧mark住!”

“慕课平台,只是我们线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天气学原理》教学团队带头人、我校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黎娟介绍,伴随着教学改革,

“天原团队”在做好线下教学的同时,近年来建成了丰富的线上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等,并申报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今年暑假团队又开发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相关资源。

《天气学原理》是大气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核心必修课,课程一直由我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承担教学工作。2013 年,王黎娟成为该教学团队的“新一代”带头人,目前团队成员有 30人左右,既有徐海明、高庆九、姚素香、施春华等知识渊博的资深教授,也有中国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吴海英等业务高手,更有陈丹、蔡佳熙、马静、杨春等活力十足的年轻教师。团队坚持“教研相长、以研促教”,以科研促进教学,致力把科学研究中新成果新进展融入课程,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奖,今年 9月,更是获得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称号。课堂就是

学生成长的“练兵场”学生团队变成“小老师”走上讲台,拿着自制的PPT,借助小软件,各种枯燥的知识点立刻变成妙趣横生的天气过程、时事热点、历史典故……《天气学原理》这样的经典原理课,在南信大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翻转课堂”并非全新概念,而《天气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效果不同寻常,则是因为尝试运用了信息化手段,将理论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自学和交流能力,教学团队首先要求学生在线下上课前,充分利用好慕课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线上预学,并设计系统记录每名学生的使用状况并加以分析,为因材施教增添技术保障。“譬如,针对平时课上交流时间有限的问题,慕课平台中,团队特别设置了一个课程讨论区,希望强化研讨互动。”王黎娟介绍,学生只要在学习讨论区提出问题,就会有值班老师去解答,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

“学到第四章的时候,教材上有些图表是很多年以前的,老师建议利用最近 30 年的资料重新画‘北半球 1 月份 500hPa 平均等高线’

‘1 月份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等,看看最近 30 年的气候平均状况与课本上的图有哪些异同。”2018 级气象学 10班的程言东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同学们利用信息技术动手解决课堂难题的兴趣更高了,“因为自己刚好学习了 For?tran 和 GrADs 绘图,就把交叉学科知识运用到翻转课堂来,经过大家配合,没想到真的画出了新示意图。”

此外,天原团队还在慕课平台上发起了寻找最美“天原”笔记的活动,2018 级长望班大气科学专业叶万恒说,很多同学都 晒 出 了 平 时 精 心 制 作 的 笔记,通过互相学习,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总结能力。

“现在同 学 们 对 天 原 课 都 是 欲 罢 不能,想走神都难。”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天气分析预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气象科普创意大赛一等奖等。60载勤耕不辍,

让课程走向世界回顾《天气学原理》课程的发展历程,王黎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

“上世纪 60 年代,学校建校伊始便开设了此课程;1996年,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教授等编写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左右,由徐海明教授等带队,将课程做成了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接力棒到我这儿,此时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老前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3年,恰逢国家大力建设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王黎娟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转型机会,

“我们的课程有这么好的基础,赶上了好时机。”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她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组织相关材料申报,

“清楚的记得那是秋天,大家日夜奋战,只用了一周就把全部素材整编完成了。”2013年底,

《天气学原理》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课程建设,这些年对我们课程建设支持很大。”王黎娟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建设周期,不断地更新补录视频,

《天气学原理》线上课程于 2018 年底在慕课平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了,课程一上线,广受好评。与此同时,国内外 60 多所高校院所先后加入《天气学原理》慕课,多家气象部门将《天气学原理》慕课作为预报员理论学习课程。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团队还将线上课程和考试模块提供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兄弟院校,供他们春季学期开展线上教学使用。

“你看,还有不少外国用户在我们课程下留言呢。”在慕课页面上,记者看到不少英文留言,赞叹该课程的图解和公式等演绎得很清楚。目前,推进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又成了王黎娟团队探索的新方向。

“这些国外用户,其实很需要全英文环境的课程,所以团队正在做在线课程的英文版,希望课程能满足国外科研业务同行、留学生的需求,能充分代表中国的教育质量和国际水准,走向国际慕课平台。”王黎娟说。爱教研、爱共享、爱生活,

更爱这个大家庭“去年,我每周都要听王老师的课,向她学习取经,今年我马上要带新生了,王老师经常来听我的课。”2019 年入校工作的范怡老师说,自从加入天原教学团队,她就体会到了当年备战升学考试的感觉,经过长达半年的“回炉”,她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范怡说,每次上课从知识点讲解到 PPT 制作,从板书书写再到教案的设计,王黎娟都事无巨细地给予指导,对自己这样一个教学新手来说,能有老教师这样无私的帮助,非常感动。

“教研论文、微课比赛、教学案例竞赛材料等等她都给年轻老师充分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马静老师如是说。

集中备课,评课议课,培训

赛 课 …… 为 了 不断 提 高 团 队 的 教学水平,天原团队会 定 期 开 展 针 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各种培训;每年寒暑期 还 会 派 遣 新 教师 参 加 中 国 气 象局的教师培训,参加 教 指 委 举 办 的课程论坛报告等。“这些活动都是老传统了,平时有老师 有 了 一 个 新 的教学想法,也都会在 课 程 群 里 发 出来,大家一起研究是否妥当,需要如何改进更适合学生。”团队陈丹老师介绍,大家还特别注重将价值引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将专业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比如前段时间,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两位校友提供气象保障,我就引入此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攀登者,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脚步。”

“ 独 行 快 ,众 行 远 。 天 原团 队 是 集 思 广 益 、团 结 协 作 、互 促 互 进 的 共 同 体 。”这 是 王黎娟对自己团队的定义,在她眼中这是一个大家庭,教学科研上大家互帮互助,生活上又互 相 关 心 ,谁 碰 到 困 难 ,其 他人 都 会 十 分 踊 跃 地 来 帮 忙 。“别看我们团队老中青三代都有 ,但 是 大 家 没 有 代 沟 ,团 队凝聚力特别强,业余时间还会聚 会 聊 天 、分 享 好 剧 、谈 育 儿经。”王黎娟笑着说。

投入这么多精力到教学中,团队老师们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之外,大家在科研方面并没有任何松懈,教学与科研并进,早出晚归是常态。”王黎娟说,

“每次听到学生说,老师我很喜欢你上的课,我们就觉得在教学上投入再多都是值得的。”

(严常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44次访问,全刊已有362217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