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士们的“博疫”战:收获的不止是体重

   期次:第3期      查看:79   





  “这个假期除了只升不降的体重你还收获了什么?”
  规律作息、生活要有仪式感、和老师交流更频繁、更能沉下心来做科研……我校博士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这是他们的“博疫”战。
  宅家宅校慎独自控,“想念一起冲到食堂抢饭的日子”
  “刚开始放假,心情还是很轻松的。但是随着假期的延长,也挺心慌的。”计软院的周天祺说,自己“强制”启动了规律作息,早上8点起床洗漱,晚上11点休息,一天至少保证八小时的学习时间。
  为了抵抗“懒癌”,博士们想出了不少招数。有闹铃每隔一小时响一次的,有把自己关在书房的,还有直播学习相互提醒的。“我觉得仪式感特别重要。建议大家在家也不要穿睡衣,穿的美美的就不容易自我懈怠啦。”正在美国交流的海科院博士余洋说出了自己的小秘诀。
  虽然大多数同学都在家丈量脚步,但仍有几位博士“宅校”学习,大气院的罗仕就是其中一员。“校园超市各种货品供应很齐全”,罗仕在校园超市买了一个饭盒,每天前往食堂带餐回宿舍食用,“想念和同学一起冲到食堂抢饭的日子。”宅校期间,作为班长的罗仕做了不少工作,如将同学留在学校电脑里的资料拷贝到硬盘后寄送,帮助同学登记信息、查阅资料等。
  随时随地call导师,“现在联系最频繁的可能就是导师了”
  博士还在上课的不多,大多数博士要面对的是疫情期间科研的挑战。一些工科类的博士,实验受到一定影响,“我们尽量通过互联网在家进行一部分工作。”身为实验室的大师兄,自动化院的鲁浩达照例组织每周实验室的两次组会。鲁浩达说,最近导师申请去实验室把电脑打开,大家在家就可以远程操控电脑工作。
  博士们大都与导师约定了时间,每周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并通过组会进行PPT展示、汇报科研进度、讨论科研和文章撰写过程中的问题。和工科研究需要做实验不同,应用数学方向的闫林表示,她反倒因为不方便出门,更能沉下心来推导公式。每周五她都会和导师通过腾讯会议报告一周的工作、请教并讨论问题,一次讨论都在2到3小时。
  疫情期间,许多博士表示“现在联系最频繁的可能就是导师了”。虽然全球都受到疫情影响,正在美国交流的余洋节奏依然如常,由于和国内有时差,她和导师交流的时间往往是不固定的,“基本上一两天就会有一次沟通”。
  疫情触动思考,“我们要让自己的科研工作更有意义”
  疫情当前,给作为 “科研储备军”的博士生们带来不小的触动,对专业学习、人生规划的认识都有了新的高度。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科学研究太重要了,我之前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疫情,更不能主观臆断,需要在精确的数据保证下才能进行科学推断。”新加坡籍留学生、大气院博士郑钦贤说。
  而鲁浩达的研究和疫情直接相关。他的科研重点在医学图像,用人工智能定量描述医学图像,辅助医生做诊断。“经过此次疫情,我对自己所从事的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更有信心了,不仅因为有前景,更因为有意义。”鲁浩达说。
  此次疫情也让罗仕对未来有了新的认识。“有的一线医护人员很年轻就走了,他们是值得敬佩、值得学习的英雄。”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外出,罗仕有了完整的时间回顾与思考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就是我生命的终点,我又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做出了什么贡献?” (刘衍辰 安澳华 翟晚婷 庄宁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733次访问,全刊已有362250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