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 种 干 旱 快 如“ 闪 电 ”

世界气象日专家预警:全球变暖或致我国“骤旱”风险增加

   期次:第3期      查看:109   




  本报讯 草木枯萎、饮水受限、粮食减产……干旱一直威胁着人类社会。今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教授介绍,未来中国发生骤旱的风险或将显著增加。到本世纪中叶,部分南方湿润省份骤旱风险增加40%;骤旱风险主要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归因占比77%。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往往是由降水亏缺引起。”袁星介绍,在异常高温和降水亏缺的共同作用下,更易造成局地土壤湿度持续亏损、蒸散发增加,这种发生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事件就是“骤旱”,在英文中称为“Flashdrought”。
  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例如2012年美国中部的骤旱就曾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3年中国长江中下游骤旱不仅导致多省市农作物受灾数千公顷,连饮用水供给都出现困难。
  模型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南方湿润地区的骤旱风险将增加40%,而在北方半干旱地区骤旱风险却有所降低。综合来看,未来中国的骤旱风险仍有显著上升趋势。
  为什么传统湿润地区的骤旱风险增高了,而干旱地区的骤旱风险却会降低?袁星介绍,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高温天气往往出现在雨季。再加上湿润半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当雨季少雨时,高温热浪会加速水分的损失;同时较湿润地区植被茂盛,缺水时植物也可以从深层土壤汲取水分,有利于蒸散发的增加,容易形成骤旱。
  “这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袁星解释道,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众多水文气象要素的变率增加,干旱、洪涝更易出现。同时,温室气体的增加改变了大气外辐射的强度,一方面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另一方面,季节性降雨变得愈发不稳定,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区域降水分布。
  袁星的研究结果表明,骤旱事件的增加77%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既改变了传统的干旱区域,也改变了干旱的特征,在部分地区‘骤旱’也许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袁星说。
  “现在学界对骤旱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当务之急,应该进一步厘清骤旱的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开发出相应的预测预报模式。”袁星表示,“从根本上来说要节能减排,只有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才能减少骤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林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735次访问,全刊已有36225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