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故乡的青石桥

   期次:第15期   作者:邢志昊   查看:132   



  世上凡是用青石铺的桥数以千万计,都可以叫“青石桥”。但故乡的青石桥,就只有我记忆触及的那一座———在姑苏城外,在小镜湖上,伴方竹林居,伴我年少诗意的栖居。
  第一次经过青石桥的上方,我还是在襁褓,在父母亲戚的背上。我妈说,那时候你眼睛都还没睁开呢。所以,关于最初桥边风景如何,我只能问他们,或者凭借零星几张的相片,凌空地妙想。后来我开眼了,世界一下豁然开朗起来;青石桥的边上有高丘,有绿树,桥下有如镜的湖水,桥外有门户紧挨的百十人家……但我的四肢还很稚嫩,但我就爱瞎走,到处走,仿佛小小身体里有使不完的劲。我的嘴巴也还蹦不出几个词,但有时字字珠玑,奶奶领我到杂货铺认人,当我含糊叫出 “阿婆”二字,就有只爬满皱纹的手递来棒冰或者糖果,有一张慈祥的脸带着慈祥的笑,对我说:乖乖。
  我家的庭后是一整片竹林,沿河水野生,夏日里人一旦身居其中,会有一种自我放逐的独特体验。河水曲曲折折先经过青石桥,安安静静不打扰它,然后淌入镜湖里修成圆满。
  记得有年暑假,我在楼上吹着风扇午休,醒来感觉酷暑难耐,忽然听见妈在窗外喊我:
  “下来乘乘凉啊!”我探出窗外,竹林里新搭了一个大凉棚,妈正在里边惬意坐着,手里扇动着蒲扇。凉棚地上铺的是落叶,等我进去我就直接坐下,连脚指头都在荫凉的世界里,任他骄阳斜照,反正照不到。然后,我就听妈妈讲一串又一串的故事,并要回答我一串又一串的问题。一直到黄昏,日头渐渐收敛了,妈带我过青石桥,乘着晚风散步。
  一个人在家宅的时间更多,值得庆幸的是有青石桥的陪伴。这里,“青石桥”早就不止于在故乡的一座青石的桥了,而是一个精神象征:竹林、镜湖、人家等等,莫不是它的喻体。“隐喻性”“诗性”这些词我在大学里才接触,可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了诗歌的自我启蒙。眼前一片大自然,哪一桩不可纳入文章呢?我就写啊,写好了吟咏啊,可能吟咏被在竹林间栖息的麻雀听见,它们当然不懂,诗歌的音节载入风声,一到住所它们就扑愣愣惊飞而去了。可我自己欢喜啊,这难道不足够?“我真是个天才”,童年或者更早的时候我这么想我自己,后来时过境迁,“我真是个天才”最终羞于启齿之余,“我真是个诗人”,这我一直骄傲自诩。
  “妈,这桥是什么时候建的?”后来我家已经迁到城里了,青石桥的命运我还牵挂着。
  妈说,不知道……我总觉得她还有潜台词未说出,比如“反正比你大多了”这种。只是不比当年,妈这些日子似乎很少言语了。我又何尝不是,只是偶尔将内心的各种“潜台词”付诸纸张,写成一首小诗,或者一篇小品,有所慰藉总胜于无罢。
  我素来恐高,我很想把这也归咎于你,归咎于我爱看你的深邃镜湖里的水,归咎于我爱在楼上看你照拂过的那片竹林的成长。
  我的青石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240次访问,全刊已有360954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