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出海科考的南信大人

   期次:第13期      查看:61   




  北京时间9月16日,我校海科院董昌明教授团队时海云同学圆满完成大洋第48航次第一航段为期50天的科学考察任务,顺利归来。
  这一次的科学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北海分局、海洋三所、上海交通大学及我校等单位参加。董昌明教授作为大洋协会深海海山项目的课题组长,派出团队成员参加了本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
  科考要做啥?
  当地时间8月12日,在先后成功突围 “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大洋一号”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约30天的科考任务。本航次的重点任务是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开展合同区及其邻近区域的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兼顾“海龙Ⅲ”“海龙11000”等装备的试验与应用。
  8月20日到至26日,在科考队的共同努力下,“海龙Ⅲ”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
  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ROV完成6000米级大深度试潜,创下我国无人有缆潜水器深潜纪录。
  学生如何参与科考?
  时海云在本航段中担任水文组组长,负责CTD(海水温度盐度深度测量系统)和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作业和数据处理,负责ROV(无人缆控潜水器)挂载CTD设备的作业,以及部分甲板作业任务。
  这是时海云同学在硕士阶段第二次出海科考。“通过近50天的海上作业,团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大洋观测资料。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观测能力,更激发了团队更多人对深海的研究兴趣。“时海云说。
  使用CTD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在室内通过电脑控制甲板单元,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却常常是科考过程中十分耗费精力的。“投放CTD测量数据时,我需要全程守在电脑前,观测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海水较深的区域,我就必须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时海云表示,如果海水深约5千米,观测过程就得持续6小时左右。“尽管测量工作辛苦,但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地 质 、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都需要出海所测的物理参数。”
  此次出海,“大洋一号“先后经历了3个台风。由于天气恶劣,许多队员都出现了晕船症状。“船上饮食很好,每餐荤素搭配均匀,饮品也多种多样,不过因为晕船,我不但没有变胖,竟然还在一周内瘦了9斤”,时海云笑着说。
  人人都出海巾帼不让须眉在董昌明教授的团队中,“博士要出国,硕士要出海”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目前,团队里80%的学生都有过出海科考的经历。
  蒋星亮是我校首位参加大洋科考的硕士,他曾以水文组组长的身份参与了中国大洋40航次第3、4航段的调查任务。科考中,他负责CTD、ADCP以及METS传感器等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并承担调查及分析海水环境的任务。
  科考是艰苦的,却也可以是浪漫的。随“东方红2号”科考船的最后一次出海,余洋和其他科考队员在黄渤海上进行了为期20天左右的海上科考。“出海科考,我们主要做的依然是CTD投放,队员们每隔八个小时倒一次班,但因为站点多,一两个小时就会更换站点重新投放。”
  作为女生,余洋并没有感到不适应,与团队中其他出海科考的同学一样,顺利完成了任务。工作之余,她还会拍一些海上的美景来打发时光,这时,海上科考在她的眼中显得无比浪漫。
  海上科考对于科研和学习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董昌明教授说,近年来,大洋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区域,只有获得海量的水文观测资料数据,才能进一步分析研究海洋的动力与物理学过程。 (梁瑞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896次访问,全刊已有361800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