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再见了,我的南信大!

2014·09·01——2018·06·20
   期次:第10期      查看:254   




  也许刚刚从最后一个期末季中脱身,一抬头,“毕业”两个字就这么突兀地落在了日程表上。即将毕业的他们,用独特的方式纪念大学时光、与母校深情告别,吸引了中国新闻社、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创意毕业照定格灿烂青春

  又到一年毕业季,我校大气物理学院大气探测2班的35位大四毕业生冒着蒙蒙细雨,穿上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在校园里合影留念,上演了一场毕业写真大戏。
  据组织者之一欧阳礼玺介绍,选择汉服作为毕业照的拍摄重点,主要有两个原因,“我们都是理科生,平时很少能穿汉服,工作以后能穿的机会就更少了”,在大学最后阶段体验一下汉服,至少能留下一段传统文化的回忆;另一个原因是大家想多传递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科技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却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欧阳礼玺说,想借着这次汉服的拍摄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
  汉服的拍照地点则采取古今碰撞的方式,“古典”是指南信大最具有古风韵味的藕舫园,那里的风景古色古香;“现代”则是位于中苑老操场的涂鸦墙,汉服与涂鸦墙同时出镜寓意着古今文化的交融。
  拍摄现场,女生们端庄典雅,男生们气场十足。班长李幸璐则被拱上了“C位”———“毕业了也是班级里的灵魂人物”。其他同学有的露出搞怪的表情,有的表现得很淑女,还有的摆出很霸气的姿势,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别样的青春。
  “这样的毕业形式不仅能带给自己别样的回忆,也能让其他人了解到汉服的文化,非常有纪念意义。”李幸璐说。
  为了这次毕业照的拍摄,他们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积极筹备,从选服装、看质量、比价格到摆造型、定位置、选场景,再到最后的拍摄,班上的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环节。“准备更充分一些,想法更新颖一点,效果就更好一些。大学就一次,每个同学都想拥有完美的毕业照!”欧阳礼玺说。
  李幸璐坦言,由于专业原因,毕业后大家基本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气象局,在一座城市的概率比较小。“但是搓衣板旁的二月兰还会开,明德楼的钟声依旧还会响起,图书馆的静谧依旧,老食堂的味道还很熟悉,我们会带着荣誉回来。”

  《南京味道》献礼大学时光

  最近,微博和视频网站上流传的一部《南京味道》纪录片勾起了无数网友对南京美食和城市的热爱与怀恋。这部片子并非出自美食博主或专业人士之手,而是我校传媒与艺术学院三位年轻毕业生李晴、单毛毛与孙语的毕业佳作。三位姑娘制作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作品,更是为了表达求学四年来对南京的款款深情。
  《南京味道》的制作历时大约三个月。从秦淮河畔夫子文庙到老城南的三七八巷,从明瓦廊到老门东,她们走遍了金陵的大街小巷,探寻街巷间的美味、遍访老城文化传继,最终浓缩成一幅别样的南京画卷。
  在这部不到二十分钟的纪录片中,人们吃着刚出炉的酥软烧饼,提着还冒着热气的松脆锅贴,尝着蒸笼中小巧玲珑的汤包。小店中漫浸着柔香的水汽撩动姑娘的秀发,在南京街头散逸出一阵淡金的氤氲。姑娘们以人文纪实的风格描绘出每一种美食精心制作与细致研调的过程,讲述了美食背后每一位匠人的故事与传承。
  “片子依然有遗憾,但是我想这是我们给大学四年、给南京这城市留下的一份美好的礼物。”孙语说。在这部制作简洁精巧,前后只依靠一台单反完成拍摄的纯“小家”作品中,镜头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街头的珍馐美味和古城的文化底蕴,还有三位姑娘对南京这座城市的一往情深。
  由于拍摄地点遍布大街小巷,一天下来,姑娘们的步数常常轻松破两万,“脚底都被磨出了老茧”,孙语说。她们的拍摄地点大都是街边独具特色的小吃店,人流量大、店面较小,每一次的拍摄都耗时耗力。更大的难题是与店家协商,“我们有过几次被拒绝的经历”,孙语说,“有时候会觉得沮丧,但也能够体谅他们的难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会支持鼓励我们大学生的。”
  除了美食与故事,街头巷尾的南京人也给她们的拍摄工作带来了乐趣。在“早安南京”镜头的拍摄过程中,早起锻炼的老人在镜头前表现得像老顽童,摆pose、比剪刀手、大声喊口号,关心地询问她们的学业,热情地给她们加油打气。“南京市民都好热情可爱”,李晴说。
  “南京是我除了家以外最熟悉的地方了,这座城市古色古香,很有人情味。”这是孙语心目中的南京。毕业之际,她们喊出了毕业生的心声:“我们的青春,就在这里,感恩南京,愿南京越来越好!”。(王廉雅 钱泳其 韩嘉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394次访问,全刊已有36200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