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揉进专业课 讲出新味道

   期次:第16期   作者:方向,林雯   查看:87   
  本报讯 十九大报告中新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在气象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得以体现?气象防灾减灾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何种关系?人工智能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哪里?近日,我校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将十九大精神揉进课堂,为学生带来非一般的学习体验。
  文德楼三楼,2015级长望实验班本科生的《中国天气》课正在进行,大屏幕上是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的照片。“气象灾害给人民财产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要使得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气象工作者必须做好天气预报”,大气科学学院智协飞教授在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后认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既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气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气象防灾减灾与习总书记所说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学习起来才更有目的性,更有责任感。”
  生态文明同样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去迪拜观光shopping、去桂林陶冶身心,哪种旅行更‘值钱’?”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三天,在《伦理学专题研究》的课上,法政学院院长史军教授抛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可以复制,桂林山水却仅此一个”,史军解释,“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经济价值,而低估生态价值。十九大报告中体现了中国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它倡导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研究生马慧说,听了老师的解读之后,她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更深了,“报告里出现‘宁静’‘和谐’‘美丽’这样诗意的词语让我很惊喜,我们未来的现代化也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而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无疑给信息与控制学院正在学习《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课程的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健康中国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内容,就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这为学生们在学习中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实际问题指引了方向 。”任课教师徐军教授向学生细细讲解了报告相关内容,并拟定了一些相关研究前沿供大家讨论。“我们不仅是技术的享受者,更应该是技术的推动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正在研究“病理大数据如何推进精准医疗”选题的张磊涛同学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
  “专业课教师课前会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认真备课,课上将其中的精华‘掰’碎了融入课堂,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校党委书记管兆勇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972次访问,全刊已有362103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