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筑牢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南信大紧贴行业育英才

   期次:第17期      查看:145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如何践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何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回答是:建设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扎根行业培养人才既是立身的根本和责任,更是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这所学校与气象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盛赞 “南信大培养的技术业务骨干几乎支撑起了整个气象行业”;设立在该校的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已经为15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五十余载行业育人实践,南信大的这颗行业报国心始终如初。
  信仰锻造力量 行业报国更入血脉着新衣、戴校徽,升国旗、唱国歌,学校歌、习校训,听寄语、表决心……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热烈而温馨。开学第一课的“仪式感”激发了新生们爱校荣校的情感共融,当他们扬起大学航程的风帆,当校风校训校歌里的每一个字化作身边的一桩桩、一件件,信仰也会化成具象的洗礼。
  这洗礼,萌发于教师的启迪———“气象活字典”陈学溶,百岁高龄仍为学生逐句修改论文;全球知名气象专家邹晓蕾毅然辞去美国终身教授职位,回母校任教;从本科读到博士并留校任教的“土著”陆春松,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的华人……这是三代教师稳稳的坚守。
  这份洗礼,源自于校友的感染———海拔近四千米的青藏高原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十余位南信大毕业生不畏艰苦全情守护;世界气象组织任职15年的雷兆崇,在海湾战争的炮火中依旧坚守卡塔尔,只为了完成祖国交予的援外任务;由于对我国舰载雷达事业的突出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邢文革获“央企楷模”荣誉称号……这份洗礼,内化于亲身的探索———15位学生被聘为学生校长助理,列席校长办公会、化身师生沟通桥梁,“主人翁”更爱校。从 “走访老气象人”、“寻访气象科研骨干”到“共筑和谐绿色家园”,“万千气象看人生”暑期实践小分队奔赴全国20多个地市开展调研,“多么渴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你们”,一位学子在实践报告中这样写道。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距中蒙边界只有40多公里的国家一类艰苦站———新疆昌吉北塔山气象站,2015届毕业生陈丽曾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四野苍凉、人烟稀少,而我浑身干劲满满;我们卑微如尘,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们肩负重任,励志风云勇开拓,我们是光荣的气象人。”
  “服务行业,报效祖国!”这是南信大学子内心深处的坚定信仰,更将成为他们漫漫人生路中风雨无惧的力量。
  精准对接行业 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南信大的诉求就是我们的诉求!”在不久前南信大与全国十余家省气象局的推进合作座谈会上,许多省局领导纷纷表示 “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发展”。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11月在南信大调研时也强调,“支持南信大发展就是支持中国气象事业自身发展。”
  这份信任,源自于建校之初老一辈气象人为办学的奔走呼吁;源自于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对中国气象事业不渝的服务与守护;更源自于从这里走出的千千万万个气象人才,他们中诞生了中国气象局多位局长、省级气象局50%的领导干部以及全国气象系统70%的技术骨干,“南信大培养的业务人才,撑起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半边天”。当然,也源于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和南信大建设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前行路径的同向同行。
  2007年,省政府、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南信大,为南信大与气象行业之间缔结了一根密不可分的纽带。十年后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气象行业的共建融合,切实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常态化联系与合作、深入推进实质性合作,南信大开始全面推进“合纵连横”工程。
  今年寒假,四川、陕西、黑龙江等至少6个省份的生源地气象类大四学生就将享受到这份协议带来的“福利”,他们将分赴生源地所在省份的气象局展开为期4周的实习实训。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生活、住宿等问题,也为用人单位如何更好地引人、留人和有针对性培养人开出了良方。
  “生源地实习”首先得到的是中西部地区气象局的响应,人才缺口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缓解气象人才就业选择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南信大从招生源头挥舞“指挥棒”。近年来,学校不仅逐年在中西部地区增加招生比例,更是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听取各省级气象部门意见,“指标如何分解、招生多少,还得看省局需求!”
  这份“合纵连横”协议所指向的人才培养内容远不止这些。如聘请气象部门专家与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又如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合作,聘请百名首席预报员或高级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教授百门相关业务课程,共建百本精品教材,深入落实“三百工程”。“精准对接”“精准把脉”“精准开方”……“精准”培养模式下培养的行业人才自然更能沉得住、留得下、干得好!
  呼应创新发展 学生成长更具个性近两年,南京市与气象、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组织门口常遇到南信大法政学院“云”团队守株待兔式地调研,为了完成挑战杯项目 《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基于南京市的纵向案例调研》,他们踏踏实实完成了一份45万字的报告,拿下了今年“挑战杯”国赛特等奖。
  精准对接业务的培养模式为学生走向行业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而面对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南信大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之在学校蔚然成风。
  南信大校园里流传着关于数学建模的一句话:“一年建模,一生受益。”连续18年组织队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学校曾先后捧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高教社杯”和美赛最高荣誉“特等奖”,今年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近日,南信大还拿下了首届中国无人机对抗赛第一名、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等殊荣。
  从创新到创业,南信大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从跟随老师做有机肥实验到发现商机并把“微果驿站”开进南京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宁梓傲团队由此获得了首届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业“校红”收获粉丝一片。
  此外,学校还打破专业壁垒设立藕舫学院,整合数十个创新创业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半年以上的创新创业训练;设立长望学院,培养各学科拔尖创优人才;拓展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合作洽谈,本科生海外境外交流学习不能缺……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南信大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箭在弦上。(林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093次访问,全刊已有3620061次访问